广西党史网
  您现在的位置:广西党史网>> 民族团结>>

广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石榴结籽心连心 八桂儿女一家亲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29 18:07:53    来源:广西日报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
    “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殷殷嘱托,表达了对广西5700多万各族儿女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对广西更加繁荣稳定、各民族更加团结和谐进步的期望和信心。
    在8月27—28日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今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决定,进一步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建设。八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开愈艳。
    聚力培根铸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百色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是个壮族村寨,是远近闻名的“国旗村”,不少村民家的窗户下就是国境线。“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边境线上,不仅为边境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麻元波表示。
    据了解,护龙村以“国旗工程”为抓手,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成立基层党员和少先队员护旗队、护碑队,组织党员干部、民警、边民、学校师生常态化开展“爱国旗护界碑”主题教育。2002年起,广西在全国首创实施“国旗工程”,先后在边境一线、海疆一线和少数民族乡的行政村建设了国旗台(杆)。
    如今,全区1513个国旗工程点常年悬挂国旗,成为千里边境线上的绚丽风景。
    “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
    桂林市回民小学是国家评定的广西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学校。“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成为民族团结的一颗种子。”校长蒙然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过程中,广西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各民族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近年来,广西积极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壮族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广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形成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深入挖掘广西特色民族文化内涵,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艺术精品。电影《刘三姐》风靡海内外,“印象·刘三姐”首开国内大型实景演出先河;今年彩调剧《新刘三姐》等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名单;《八桂大歌》《碧海丝路》等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广西两台剧目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夺得3项大奖,其中壮剧《百色起义》荣获最佳剧目奖、最佳导演奖,音乐剧《血色湘江》获舞台美术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办22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桂军、漓江画派等成为亮丽文化名片,去年广西3部作品《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没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这两项“零的突破”;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迈上新的征程,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
    “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这是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心声。
    这个村子是移民大村,居住着壮、汉、瑶、苗、毛南、水等6个民族,一半以上是易地搬迁户。前几年,从山里刚搬到陈双村、以打猎为生的苗族青年韦玉荣没了活计。犯愁之际,当地的壮族、毛南族群众手把手教他生产技术,还把水牛、收割机借给他用。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致富。“我们是一家人,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如今的韦玉荣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日子过得比自家种的砂糖橘还甜。
    “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截至2020年底,广西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53.76万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个贫困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5个贫困边境县全部摘帽。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倾斜安排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别达122.85亿元和52.6亿元,为解决上述地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大工程,滚动实施近4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得到有效巩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编制好广西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2021—2025年)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21—2025年)实施意见,重点聚焦15个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自治县、民族乡高质量发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建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自治县、民族乡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动态监测机制和持续扶持机制。
    高举团结大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也在进行着大规模流动。南宁市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扎实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该市建立了“六必访”制度,做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有矛盾纠纷的必访、有重大疾病的必访、有重信重访的必访、有生产生活困难的必访、有家庭重大变故的必访、有重要节日和重要活动时必访,使走访慰问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渠道。
    “我们都是一家人”“我爱广西,我爱中国”……走进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民族之家”,墙上少数民族同胞的书法作品非常醒目。这个社区居住着壮、维吾尔、满、瑶等20个民族的群众。来自新疆和田的买吐送·玉送在社区生活了20多年。“社区让我感到家的温暖,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这里,大家就像一家人。”他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荷城社区,常住人口5.9万人,由壮、汉、瑶、苗、侗等17个民族组成。“我们建立各民族居民需求的‘问题清单’,完善健全帮扶机制,推行民族团结工作精细化管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打造各民族共居共乐、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荷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彭少敏告诉记者。
    在百里侗乡,一个叫做“登晒”的小村屯颇为引人瞩目。这里一半属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另一半位于贵州黎平县龙额乡,但村屯没有划分界线,更没有两省区之别。在同一条巷道上,贵州与广西的村民混居,大家和睦共处,成为省际、县际边界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示范村屯。登晒村村民石远英说,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村民们团结协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逢节日,大家在村部大楼前摆开长桌宴,在‘和谐球场’上一起吹芦笙、跳多耶舞。”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西各民族之间通婚十分普遍,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45.86万户,全户民族混合家庭10年增长近三成,少数民族混合的家庭户户数比2010年增长接近25%。“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侯光祖一家四代同堂,和和睦睦,11口人分别来自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演绎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居住着壮、汉、仫佬、侗等6个民族75户人家,村民们讲11种方言,长期以来亲如一家,彼此尊重,团结互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幸福的家庭,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我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起各方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是广西民族团结、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真实写照,是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宗委主任班忠柏表示。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如今,八桂各族儿女正上下一心,团结互助,砥砺奋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提出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新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摘自《广西日报》2021年10月29日01版
责编:宣传教育处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工信委备案:桂ICP备13002049号-1 广西网警备案:45010302001813